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访谈

圣人襟抱千秋月,王者仪容旷世雄 ——“中国水晶第一人”仵应汶大师访谈记

时间:2014-07-02 16:40:24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评论:

   明媚的早晨,阳光洒在新郑市龙湖碧波荡漾的湖面上,闪着星星点点的光芒,温和而简净。湖边你若快步前去,“应汶玉文化研究院”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便跃入眼帘,这里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汶创办的工作室,又称“襟抱斋”。在这间摆放着众多栩栩如生艺术品的工作室里,仵大师带领着整个团队一起,倾尽毕生心血与智慧、灵感和激情,在对一个个玉石精雕细琢的过程中,雕刻着完美人生。

  
  玉石•玉人•玉心
  
  “玉,石之美者有五德。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;勰理自外,可以知中,义之方也;其声舒扬,专以远闻,智之方也;不挠而折,勇之方也;锐廉而不忮,洁之方也。”
  
  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如是说。玉有五德,耳濡目染,玉人亦如是。
  
  初见仵大师其人,我们便从其身上感受到了古人概括的玉之五德,还有一颗玲珑剔透的玉心。
  
  他着一身深色的中式大衫,朴素、低调,微卷的头发别过耳后,艺术气质不言而自发。而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,是他的谈吐和笑容,亲切,谦和,文质彬彬,丝毫没有大师架子,倒是颇具几分道骨仙风,同他交谈使人愉快而如沐春风。
  
  我们一边在办公室里品茗,一边听着大师侃侃而谈,讲他近来的经历,讲他那些为艺术现身的笃定与执著。
  
  仵大师谈到,在玉石雕刻艺术行业里,他是一名快乐而艰辛的跋涉者。一方面,对玉石雕刻艺术的由衷热爱,使他倾毕生精力投身于这一行业,并在每天的艺术创作中感受世间万物与心灵的碰撞,收获灵感,收获陶醉和快乐;然而另一方面,艺术道路漫漫其修远兮,时时刻刻对灵感的挖掘,无休无止的上下求索,个中艰难与辛酸,唯有大师自己明白。讲到这里,仵大师用曹雪芹“都言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”一句来描述自己的心情。艺术家的心灵大抵是相通的,文学艺术创作也好,雕刻艺术创作也好,过程中的快乐和艰辛,旁人也许能够触及,但终究是无法体味的。
  
  水晶清澈而透明,一如大师的一贯风格:简单而透彻,因此,大师将水晶视为一生知己与挚爱。与其说他是在雕刻着艺术品,不如说他是在镌刻着自己的人格、梦想与人生。
  
  我们参观了他的作品收藏室,小心翼翼地观摩着每一个作品,精致,鲜活,栩栩如生,每一个玲珑剔透中都藏着一颗冰清玉洁的心。大师精妙的构思和超凡的技艺让我们惊叹无比,那时那刻,感动与崇敬有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。
  
  仵大师说,艺术创作主要是创作者情感的体现,作品的好坏就取决于作者情感投入的多寡以及真诚程度,而没有情感的创作是僵硬的、缺乏生命气息的,那只是一件简单的形体,无法打动人。大师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:
  
  “在艺术创作中,我追求‘有意味的形式’,这个‘意味’就需要创作者有‘致虚极,守静笃’的行为习惯,善于思考,排除一切杂念,这种境界必须靠从生活中感悟和积累。”这种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的清净思想的养成与大师的成长及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。
  
  仵应汶大师生于1954年8月,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人。他成长在一个玉雕世家,自小耳濡目染的熏陶,使他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地爱上了玉石,爱上了艺术,同时,父辈们勤勤恳恳、孜孜不倦的努力,也给了他很好的教育。大师说家庭环境给他的最大影响,也许并不在于技艺的传承,而更多的在于性格、思想、行为习惯等的形成。
  
  仵大师讲过这样一段往事:大师六、七岁的时候,赶上三年饥荒,家中爷爷已双目失明,奶奶年纪又大,生活远比现在要窘迫得多,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父亲的肩上。那时在南阳玉器厂当抛光技术工人的父亲,每周都要节约出一个“杠子馍”,就是长条形的馒头,捱到星期天带回家来。现在一般的家庭,家里有什么好吃的,往往都会先给小孩子,小孩子总是众人呵护的掌上明珠,无忧无虑,不知艰辛为何物。仵大师恰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孩子,每到周末,他就和两个哥哥一起,盼望着父亲带着“杠子馍”归来,而每次却都眼巴巴地望着一身疲倦的父亲大步跨进家门,然后径直走向爷爷奶奶的房间,将馍馍一掰两半,爷爷一半奶奶一半。小小的应汶可怜巴巴地跟过来,爷爷因为眼睛不好,吃得又快,就有很多馍块掉到地上,这时候他就一边从地上拣起掉下来的馍块放进嘴里,一边又不好意思地跟奶奶说:“这掉了不可惜了?”父亲微微一笑,而后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们,要孝敬长辈,关爱老人,小应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  
  环境会对人的身心、品格的形成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,祖辈们纯朴善良的本性,潜移默化地浸透到仵大师灵魂最深处,将他的心磨练地十分善良,对万事万物都满怀着恭敬与热爱,他在艺术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上都走得从容而淡泊。正因为此,他才能如此专注地将一生的热情,全神贯注于对玉石、水晶的雕刻艺术上。水晶暗合了仵大师晶莹剔透的品性,而仵大师在艺术创作中,又以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丰富情感为水晶注入了鲜活的血液,使其灵动而栩栩如生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水晶与仵大师的相遇相知,堪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相媲美。
  
  玉人谈艺,襟抱千秋
  
  “应汶玉文化研究院”,又称“襟抱斋”,取自“圣人襟抱千秋月,王者仪容旷世雄”一句,坦荡,旷达,包容,雄姿跃然于纸上,浩气流露在字里行间。这是仵大师最为欣赏的名句,也是他对艺术、对人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。而“襟抱斋”恰如浮华尘世喧嚣外的一方桃源净土,在这里,仵应汶大师带领着志同道合的众弟子一起,潜心雕刻艺术创作。
  
  “襟抱斋”里墨香微绽,古乐萦绕,走进这里,心间轻舞飞扬的浮尘仿佛顿悟了一般,瞬间沉淀下来,我们也似来到了另一个世界。敞亮的工作室里,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弟子,不论是成熟稳重的中年人,还是稚气未脱的80后、90后青年一代,都极细心、耐心地专注于手头工作,每一道工序、每一个细节都丝毫不马虎,以至于我们走近了竟浑然不觉。
  
  我们不觉感到有些愧疚,抱歉地请大师原谅我们这行人的冒昧打扰。大师爽朗地笑了,以示十分欢迎“不速之客”前来打扰。艺术创作的过程冗长而寂寥,而当作品问世得遇知音,当四方爱玉人士会聚一堂,赏玉、谈玉,畅所“玉”言,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吗?
  
  在仵大师的积极倡导下,河南玉雕界青年朋友们自发形成了一个玉雕行业学术联谊活动组织,名为“玉人谈艺”,由仵应汶先生担任艺术总监,镇平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强担任会长。组织以“增进友谊、陶冶情操、创作写生、艺术研讨”为主旨,每年自发组织两次走进大自然的采风写生活动,为爱玉人士的学习交流以及玉雕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。
  
  这个组织到目前已发展有来自河南、北京、杭州、苏州等地的玉雕界青年玉雕杰出人才20多位,其中国家级大师7位,省级大师20多位。众同仁们一道,成功组织了“走进白云山”、“走进万仙山”、“走进千岛湖”等系列学术研讨活动,在业界以及收藏界引起很大反响,得到了广泛好评。
  
  仵应汶大师为我们展示了第一次活动“走进白云山”的照片。照片上,云霭层层叠叠败在身后,印着“玉人谈艺”的大红旗子鲜艳耀眼,众爱玉人士围着“人间仙境白云山”石,开心地摆着各种胜利pose,照片中间的仵大师英俊、挺拔,微笑地目视着远方,圣人的大气在山水间得到最完美的诠释。
  
  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,各行各界都不免受到或多或少的侵染,艺术的纯粹性难以企及,玉雕圈也不全是净土,利益至上依然是社会的主流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。艺术怎样才能纯粹?仵大师给了我们一个清新的答复:玉人谈艺!
  
  这是玉雕界的创举,没有官方参与,亦非商业行为,大家自愿自费开支。仵大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,汇聚了这样一批志同道合的爱玉人士,一起远离世俗凡尘,在寄情山水、畅游天地的快乐与自由中,把身心全盘交与自然,享受心灵的返璞,体验精神的归真,并在其间寻觅瞬间的灵光一现,继而灌注于新的作品中去。
  
  仵大师始终坚信,艺术不是闭门造车,单靠苦思冥想是不行的。艺术源于自然,源于生活,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,唯有自然,才是玉雕创作艺术获得灵感的真正源泉。因而他号召众同仁结伴游山玩水,遍览了中原大地的名山秀水,走访了杏花烟雨的诗意江南,朋友越来越多,队伍逐渐壮大,交流和学习不断深入,灵感亦不断迸发。行万里路,襟抱千秋这种质朴的情怀,仿佛来自亘古,绵远而悠长。
  
  佛法之缘
  
  问及近来研究院的主要活动,仵应汶大师对前不久邀请度母开示传法一事感受颇深。
  
  那是2012年清明之后,4月7号的下午,春风祥和,藏传佛教白度母法身来到了玉文化研究院,为天然水晶佛教造像的艺术家们开示传法。
  
  对于潜心研习佛法的仵大师、以及以佛教题材为创作主题的襟抱斋来说,那都是一个极其神圣的日子。
  
  禅意盎然的工作室里茗香缭绕,将人们带入一种清心、幽远的意境,仵大师与慈祥、庄严的白度母畅谈佛法,并虔心请教;院里的80、90后弟子,也纷纷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,提出生活及造像过程中种种纠结问题,虔诚地请白度母开示,而度母深入浅出的解读,也使得全院受益匪浅。
  
  仵大师满怀虔诚地娓娓道来,他回忆道,度母的讲法,贯穿了清净我心、修正本我、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、遵循佛教造像艺术法规的精彩启示,着实令他和众弟子们心灵深深震撼,再次接受灵魂洗礼,体味到佛法之博大精深、奥妙无穷。
  
  令他深深感动的,还有开示那天最后,与度母合影留念时,天空中出现的莲花彩云,昭示着吉祥,那时那刻的神奇景象将永远镌刻在他的脑海里,他相信一切冥冥中自有天定。多年来,他感动于佛的慈祥、谦和以及博大的胸怀,默默地潜心修行,并将这一切高贵品格融入到他的每一件艺术作品中去,每雕刻一尊佛造像,便是内心的一次深度洗礼。
  
  仵大师在自传中曾经谈到,创作以佛教人物为主题的作品,使他渐渐明白了许多人生法则,心变得更加清新透明。长久以来他为了寻找自己的艺术特点辗转反侧,在现实生活与艺术梦想的交锋里,挣扎过,徘徊过,迷惘过,直至一切变得清澈而明晰,这段破茧成蝶的痛苦而漫长的过程,是佛法给了他太多的灵感和启示。
  
  佛语有云曰:“舍得舍得,有舍有得,大舍大得,欲求有得,先学施舍。”在一次次对水晶佛像的精雕细琢中,仵大师渐渐懂得了“舍得”的真正含义,放下了许多原本不曾放下的东西。他说,明白、觉悟了的人就叫佛,那么他便将雕刻佛像视为使自己明白、觉悟的一种行为去修炼,他学会了不刻意、不强求,让灵感随心而动,随遇而安,于是在创作的氛围里产生了一种极度辽阔、豁然开朗的感觉。佛之于大师,之于雕刻创作,皆乃缘。
  
  四月中旬,央视四套“流行无线”栏目记者专程走访了仵应汶工作室,并采访了这位被誉为“中国水晶雕刻第一人”的仵大师。这次栏目中还专门介绍了仵大师与佛教、与少林寺的结缘。
  
  199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要访问少林寺,方丈释永信想要送给普京总统一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礼物,于是找到了仵应汶大师,请他雕刻一个象征和谐和友谊的水晶纪念品。在仅剩46天的紧迫时间里,完成一件如此重量级作品,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,这让仵大师费尽了脑子。一个偶然的灵感迸发,仵大师和方丈想到了少林寺的《三教九流图》图赞,“三教合一,导人向善,和谐平等,世界大同”的寓意,足以传达中俄友好、世界和平的精神,但将平面图案雕刻成立体水晶作品,却成了一个技术难题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、反复琢磨,仵应汶设计了一个方案,即将三教九流图的图案,以反刻的方式,雕刻在水晶的背面,水晶正面打磨成凸透镜,产生视觉上放大的效果,于是,一幅立体的三教九流图就完美地展示在人们面前。而后,为寻找合适的雕刻材料,仵大师又奔波辗转,甚是费了一番工夫,终究皇天不负苦心人,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在一个学生家里发现了先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水晶材料,仵大师如获至宝,满怀着喜悦回到工作室,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设计与制作,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全部创作。
  
  这件作品将和谐的精神与水晶的灵动相融合,雕刻技法多变互应,将水晶的光影、折射、剔透的特殊性发挥的恰到好处。普京总统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时,喜悦与感动溢于言表,他说刚收到这个礼物便知道回国后要把它摆放在哪里了。
  
  仵大师这件珍品,来的仓促,成的却自如。正是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,以及对少林、对佛法、对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由衷的热爱,仵大师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所有的灵感,投注于构思与创作中。鲜花与掌声看似顺理成章,水到渠成,然而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水晶雕刻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个中艰辛,佛法及其他传统文化赋予的超然与顿悟,只有大师自己明白。
  
  仵应汶大师以其新颖的构思,精湛的技术,多变的艺术手法,成功创作出了多件传世珍品,被多家博物馆收藏。除了上面提到的《三教九流图》之外,1978年设计、创作的《岫玉双层转动花薰》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,作品《千手千眼观音》《悟道》《大威德力士名王》《唐式观音》分获“天工奖”金奖、银奖;《千手观音》《五子闹佛》分获“百花奖”、“陆子冈杯”金奖、银奖;《大威德力士名王》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。这些都是仵大师永远的辉煌与骄傲,然而大师并没有因此而止步。水晶雕刻创作的道路漫漫其修远兮,艺术没有终点,大师说自己将带着上下求索的心,继续去挖掘、去探索,而这也正是他乐之不倦的事,因为他知道,自己是为玉雕艺术而生的。
  
  我们真心地期待仵应汶大师更多的经典作品问世,祝愿大师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,继续书写“圣人襟抱千秋月,王者仪容旷世雄”的传奇人生。
  
  
本文网址:/zixun/fangtan/2014-07-02/370.html

相关文章:

    无相关信息
发表评论
热点排行
最新信息